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6-21 16:08:07
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模板

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模板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,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模板,欢迎大家分享。

  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1

学习目标:

1、应用比的意义,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。

2、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。

学习重点:

应用比的意义,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。

学情分析、教材处理:

六年级学生在明晰了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,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。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启发、点拨、深化引导的作用。在教材处理上,有意由两个量的比过渡到三个量的比,旨在归纳出按比分配前提下,无论是两项或是三项,它们的分配方法是一样的。

教学准备:水杯、水、鲜奶、茶、秤、课件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分配礼物

师:同学们,今天的这节课,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特别的礼物,猜猜是什么?

1、想一想

① 我将礼物的一半给男生、另一半给女生,你们说怎么样?

② 如果你觉得不太合理,那你们认为我应当怎样分呢

③ 调查班级男女生人数

④ 假设所带礼物的数量,(不等同于人数),该怎么分呢?

如男生30人,女生20人,我只有5个礼物怎么分给男生和女生呢?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呢?如果我带10个、15个、50个礼物呢?

⑤ 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法你们都认为合理呢?

师:因为按人数的比来分,落实到每个人手中的礼物就是一样的,这才最合理。

【设计意图:给学生分礼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,好奇心立刻被激发。教师直接抛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,小学生天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一定认为不合理,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。教师不断的假设,学生不断的思考,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按比分的可能,并在对比中理解到为什么按人数比来分配是最合理的。】

2、分一分(教师拿出纸杯)

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,你建议怎么分呢?

② 依照学生的建议分杯。

教师依照学生的提议逐次分杯。分后让提议查总数的人核算分配的结果

③各种分杯建议的结果一样吗?为什么?

④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种最好?

师:方法没有最好,只有最适合,如果知道总的数量,就直接按比来分;如果不知道总数或不方便查总数时,我们就按比来逐次分,来确保分配的`合理。

3、比一比

① 出示“两袋鲜奶”。直接给男生一袋、女生一袋。

思考:这是平均分呢?还是按比分呢?(生答)

② 其实,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,这个比就是1:1。

③ 现在,我们人手一只杯子,但鲜奶只有两袋,想要全班同学都能品尝到鲜奶,你有什么好办法吗?(推出配饮品的建议)

【设计意图:分礼物的情境是从分橘子的情境中蜕变出来的,我先让学生们想一想,体味按比分是合理的;再让学生实际分一分,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结果相同;最后让学生比一比,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。材料发放完毕了,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,学生的激情被又一次点燃。】

二、配制奶茶

1、制茶前明确:

A、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?

B、你打算怎么来制作奶茶?是随便放吗?想想你怎样确定一下这三个材料的用量?

C、那你们想想要按着怎样的比来配呢?谁来提议一下?

D、 谁理解这个比的含义了?

E、哪一个单位最合适呢?

2、回归具体的量

A、 顺势提问:如果我有3克奶,要配多少茶?多少水呢?奶茶一共多少克?

B、逆势提问: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,要多少奶?多少茶?多少水呢?(板书)

想一想,你要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?

【设计意图:在明确单位后,顺势提问问题为的是理清数量关系,顺势思维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。紧接着的逆势提问与顺势形成强烈的对比,学生会马上领悟到其中的不同,“2500克是总量”的意识很清楚地纳入到学生的脑海中,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应运而生。】

C、学生自己解决问题,再汇报后

方法1:联系除法

方法2:联系分数

方法3:综合方法

方法4:方程方法

【设计意图:在以往,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,可是,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。结合他们对分数、除法知识的理解,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。这里没有最好,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。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。】

C、学生自己解决问题,再汇报后

方法1:联系除法

方法2:联系分数

方法3:综合方法

方法4:方程方法

【设计意图:在以往,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,可是,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。结合他们对分数、除法知识的理解,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。这里没有最好,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。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。】

4、品尝奶茶后的思考

A、感觉怎么样?有什么改进的建议?

B、如果在这壶(没被品尝)奶茶中加一勺糖,这时,糖就可以说是这个比中的1份了吗

师:我这一勺是多少你才认为可以在这个比中占1份呢?

C 、小结:的确, 几个量之间的比,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,才能成比,否则,每一份的量都不同,就失去了比的意义了。既然前面的一份茶,就是?克,那么这里的1份糖也应当是?克,这样,糖才能以1份的身份站在这里。现在我就将?克的糖防入奶茶中。我想,此时不仅是奶茶的味道变得甘甜了,还有什么改变了呢?

D、这时,再问要加多少水,你会怎样列式呢?(口头列式就可)

E、师小结: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,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,想一想,依据比,我们合理分配了礼物;依据比,我们又配制成醇香美味的奶茶了,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。(板书课题)

【设计意图:初次品尝后的学生们是兴奋的,甚至有些人已经觉得新知识如此简单,骄傲起来,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添上一勺糖,就势将话题延伸,1勺是否能在这里充当1份呢?这个小小的转折点,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,投入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,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。并在此基础上,运用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去解答新的问题了。】

三、回归生活

师:其实,比在我们生活中,应用得非常广泛。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,走一走,看一看,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?

1、第一站:某大学后勤部

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,其中男女生的比是4:1,现有5栋宿舍楼,该怎么分呢?(口答)

2、第二站:四丰农药加工厂

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,药与水的比是3:50,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,需要加水多少千克?(口答)

3、第三站:木材加工厂配料车间

下料通知单:本月要生产教学用的三角板,有长80厘米的木料若干根,将每根木料按着5:2:1分成三部分,搭制成一个三角板,请预算每条边的长度,以便调试机器。

【设计意图: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,三角形三边定理的掌握情况,培养学生敢于质疑,严谨思维的品质。】

4、第四站: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厅

案情介绍:一年前,李某和王某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,一年后工厂获利5.39 万元,两个人由于没事先约定,发生争执,提出诉讼。

① 你们想要什么条件呢?

② 材料提供:

1、建厂时,李某出资5万元,王某出资3万元。

2、经营时,李某出勤10个月,王某出勤12个月。

3、创效益,李某签定6万元合同,王某签定8万元合同。

③你会选择哪一条做为判决的依据呢?具体应当怎样分配呢?

提供法律依据: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

“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、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;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,由合伙人协商决定;协商不成的,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;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,由合伙人平均分配。”

现在你知道法官怎么分配财产的了吗?

【设计意图:开放的条件,开放的情景,将分配的权利留给了学生。学生会结合自己对各个条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,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,这里没有对错之分,每一种想法都是智慧的体现,可以说,这时已经超越了数学,对学生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。最后回归法律,将有法可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。】

四、总结反思

①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?(自由发挥)

② 师总结:掌握按比分的方法并不困难,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,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,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,解决问题。

  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2

设计思路:

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,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,并对例题进行探索,感悟数学思想方法。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,体验解题的多样化,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,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。

教学内容:

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

教学目标

1、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,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。

2、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。

3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,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。

教学重点: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。

教学难点:掌握解题的关键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创设情境,感受价值

1、师:同学们,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?

2、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。(课件:植树节到了,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,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,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,如何分比较合理?)

注: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,教师就可追问:这样分配的方法,我们以前学过,叫什么分法呢?

3、在实际生活中,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,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。

注:教师用谈话的方式,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,分步呈现问题情境,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,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,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。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。

二、探究教学

1、探究例题

呈现例题,根据学生的建议,共同完成例1

师:植树节到了,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,按3: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,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? (2)分析题意:按3: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?

师:请同学们独立思考,独立完成(教师巡视、指导)

(3)展示结果

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

第一种:60÷(2+3)=12(棵) 12×3=36(棵) 12×2=24(棵)

第二种:2+3=5

60×3/5=36(棵) 60×2/5=24(棵)

注: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,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,老师应给予肯定。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,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2、揭示课题

师: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,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。

3、思考: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?

讨论: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?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?

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,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。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,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,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,从而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。

三、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。

四、总结

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你有什么收获?

教学反思:

1、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,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,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,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。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,又有它独特的价值。在谈话导入环节中,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?引发学习的思维,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(按比例分配),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。

2、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,形成普遍方法,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。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,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。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,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,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,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。

《《比的应用》教学设计模板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