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美术教案

时间:2024-06-21 16:05:24
实用的小学美术教案八篇

实用的小学美术教案八篇
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就有可能用到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8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小学美术教案 篇1

教学目的: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风貌特征;能画出心目中家乡的美丽,并能将主次构图关系运用于画中,培养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;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,建设家乡的感情。

教学重点:家乡景物特征的认识和主次构图的方法。

教学难点:家乡景物特征的把握与表现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谈话导入

同学们,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?爱家乡的什么呢?

学生回答。

二、引导记忆

家乡具体体现在哪里?有哪些不同于别处的地方?(山水、田地、特产、风俗等)让学生尽情的诉说。

三、观摩教材

1、课本上的学生的作品是怎样表现家乡的?

2、在构图上是怎样处理的?(前主后次、前虚后实、前大多、后小少)

3、都画了哪些特定的内容?(房屋、街道、田野、树木、人们等)

4、各运用了哪些工具材料画出来的?(彩色水笔、色粉笔等)

四、用实例述说身在他乡的人们是怎样怀念自己的家乡的,激励学生刻苦学习,为将来建设家乡而努力。

五、学生作业

1、作业要求

(1)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景物,可将自己与家乡人画出来。

(2)注意教材中的图片与构图样式,有主次有取舍。

(3)绘画工具不限。

2、学生作业,教师辅导。

六、作业展评,课堂。

小学美术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启发学生联想,想象,指导学生用颜色水吹出色彩艳丽的图画,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造型能力。三个好朋友 湘版美术4册

2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,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。学习“三个好朋友”

教学重点:三个好朋友 湘版美术4册

初步了解色彩水的用途,掌握吹色彩水的基本方法。

教学难点:

启发学生在基本形的基础上大胆想象,创作新颖奇特,富有儿童特色的图画。

教学准备:纸张颜料等 。三个好朋友 湘版美术4册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:

  学生活动:30分钟。

1. 语言情景导入

画画离不开各种颜色,各种颜色都是好朋友,在我们的画面上经常结伴在一起玩,但是有一天,这些伙伴里少了三个朋友,他们是:红红、蓝蓝和黄黄,可能是他们三个家伙在和其他的颜色捉迷藏,于是其他的颜色都要一起去找这三个朋友,怎么找呢?就要请同学们来帮忙,大家愿不愿意帮助他们呀?(善良、热心的小朋友们肯定会说愿意帮忙,于是引出下一步)

2.先请大家把红、黄、蓝三种颜色拿出来,藏起来。(学生操作)

3.现在红红、蓝蓝和黄黄已经藏好了,找朋友的游戏开始了:大家知道,颜色和颜色之间互相调和就可以调出另一种颜色,要大家帮的忙就是把其他这些颜色进行调和,看看能不能发现红红、蓝蓝和黄黄。好了,开始吧!三个好朋友 湘版美术4册

4.学生开始操作,用除了红、黄、蓝三种颜色以外的其他各种颜色进行调和实验。根据色彩原理,同学们不可能调出红、黄、蓝这三种颜色。(这个游戏似乎有点残酷,注定同学们是不能帮其他颜色找到红红、蓝蓝和黄黄的。因为红、黄、蓝在色彩学上叫做“原色”。之所以叫做“原色”,就是因为这三种颜色通过彼此的反复调和,可以调出其他各种丰富的颜色。而反过来用其他各种颜色通过调和的方法,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调出它们这三种颜色的。同学们进行多次的实验,调出来的是各种各样的“复色”,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虽然没能帮助找出红、黄、蓝这三种颜色,却得出了变化丰富的“复色”,也是一种体验和收获。)

5.经过一段色彩调和的实践,我问大家:你们都调出了什么颜色?学生会展示出来,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表扬、肯定同学们调出的颜色都很漂亮,并请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调色实验的心得: 比如某颜色是怎么调出来的等等。

6.教师小结:老师知道你们调不出红、黄、蓝这三种颜色的。不是大家不行,是因为这三种颜色根本不能被用其他颜色调出来的! 因为他们是“原色”,意思是在颜色里原来就应该有的、最初的颜色,他们不能被调出来,但是它们三个相互调和却可以调出其他任何颜色!

通过这个游戏, 同学们对“原色”的理解就会很形象、很透彻,并在活动过程中不自觉地体验了“复色”的概念,为以后的色彩知识学习打下感性的基础。

7.接下来,我们就只用红、黄、蓝这三种颜色来做游戏,有两个游戏:

①分别把红、黄、蓝三种彩色水点在纸上用小管子(饮料吸管或圆珠笔的外管)从下向上吹,就会出现好像树一样的形状(教师示范),看看你的树会变成什么颜色。

②用红、黄、蓝三种颜色画自由想像画。

小学美术教案 篇3

一、教材分析

《识别公共标志》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,属于“欣赏?设计”领域的美术课程,目的是引导学生能通过标志的欣赏,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,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设计意识以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,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。本科教材从生活出发,内容涉及从识别标志的涵义到研究、学习标志的用途、特点及设计标志的极思、取材等方面。

教材中,提供了用剪对称形和圆形组合造型的方法创造、设计标志,力求使学生作品更规范、更美观。

二、学情分析

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,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一些标志,但有些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习条件的限制,在鉴赏、动手、创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,所以在美术课堂上,我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法外,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、思维能力,以及自己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创作要求上,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,全员参与,共同提高。

三、学习目标

1、识别生活中的标志,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,初步学习标志的极思、设计要领。

2、会用对称形或用圆点造型的方法设计学校需要的标志。

3、通过对标志的识别、欣赏、研究,启发学生设计、创作生活中、校园中需要的标志,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,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望。

教学重点:识别标志,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。

教学难点:设计的标志易识别,简洁、美观。

四、设计思路

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,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我的教学流程及策略设计如下:在本课教学中,我采用的是:情境创设——观察探究——启发点拨——交流合作—— ……此处隐藏4184个字……家准备了齐白石大师的两则幽默故事:先讲《看你横行到几时》。

在抗日战争时期,北平伪警司令、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,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。齐白石来到宴会上,环顾一下满堂宾客,铺纸挥洒。转眼之间,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。众人赞不绝口,宣铁吾喜形于色。不料,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,在画上题了一行字 ——“横行到几时”,后书“铁吾将军”,然后仰头拂袖而去。故事讲到这,哪位同学齐白石大师这字画的意思?

生:借螃蟹横着走来讽刺大特务头子。

师:接下来我再讲一个《不倒翁》的故事。 一个汉奸求画,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,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,还题了一首诗:

乌纱白扇俨然官,不倒原来泥半团。

将妆忽然来打破,浑身何处有心肝?

师:那幅不倒翁画就是这幅(课件展示)。

(学生们听完故事和看了画都笑了)

新课学习:

1、质疑、思考:

师: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,这个幽默故事大家都听明白了,知道国画大师是如何与敌人做心理战的。大师能用字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,我们还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呢?

学生回答:(可以通过写文章、唱歌,动作表演、儿歌或诗歌)。

2、开启创编

师:还记得我们在音乐课中学习的手语歌曲《感恩的心》吗?现在我们来创编动作,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示熟悉的物体,让其他同学猜

(学生用手在身体两则做鸟飞的动作;用双掌叠起做鸭嘴;模仿踢足球、跳绳等)

3、出示课题:《小桥、流水、森林》

师:现在我们一起用肢体语言分别表现小桥、流水、森林所组成的景物。

(学生个人或小组自由做动作)

4、开启其它艺术形式

师:我们学过不少古诗和歌曲,是否记得有关描写小桥、流水、森林的歌曲或诗歌。

生:上学期音乐书中《两只小山羊》歌曲中就有小桥和流水。

师:对,《两只小山羊》是我们三年级音乐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表演,那请大家现在同桌间一起再来边唱边表演。

(学生非常兴奋,边唱边用手在头顶做羊角表演两只小山羊过桥)。

师: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,个个都是个优秀的小演员。哪位同学能记起有描写小桥、流水或森林的古诗或儿歌?

生:曾几写的《三衢道中》。

师:那大家一起诵读此诗。

(生齐朗读)

师:(竖起大拇指)好极了,学校若举行班集体朗读比赛,我们班一定能拿一等奖,希望以后多积累些古诗或美文佳句。

(学生又踊跃举手回答)

师:今天我们的古诗朗读到此为止,什么时候我们可利用班会课举行班级朗读比赛。

5、范例欣赏——欣赏齐白石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:

师:前面同学们听了国画大师齐白的幽默故事,现在我们来欣赏他的水墨画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,不过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欣赏:画面上看不见青蛙,为何不把作品的名称改为其他的?假如要你来修改这幅作品,你会作何改动?

生1:画只大青蛙。

生2:题目改成勇敢的小蝌蚪。

师:这幅画表达了什么内容?

生1:小蝌蚪找妈妈,在寻找妈妈的声间。

生2:小蝌蚪听到妈妈的呼唤,一起赶回家。

师:这幅画的题目是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,你能感觉听到蛙声吗?画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了这些感觉?

生1:能,画面上有蝌蚪,有蝌蚪就应该有青蛙。

生2:能,小蝌蚪是青蛙妈妈的孩子,青蛙妈妈是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的,应该守护在她的身边。

师:这些同学太富有想象力了。那么请问你们喜欢这幅画吗?你能用一个词或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吗?

生1:我喜欢,画面让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小河。

生2:我喜欢画面中活泼可爱的小蝌蚪。

6、简介《蛙声十里出水泉》的背景。

师:我给同学们讲讲这幅的来历。一次,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,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,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,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,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。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。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,亦是一个难题。齐白石了解后,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。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,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,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。而对这样的考验,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,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,经过深思熟虑,终于完成了任务,把“蛙声”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,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。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,高兴得拍案叫绝。

7、播放小约翰﹒施特劳斯圆舞曲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》,指导欣赏希施金(俄罗斯)的《森林的早晨》,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家、画家如何用音乐或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8、质疑、思考

师:在音乐中你感受到森林中有什么?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?

生1:好像有鸟的叫声。

生2:我似乎看到有好多人在森林中跳舞。

小学美术教案 篇8

课题:家乡的桥和塔

课时:2课时

课堂类型:造型表现

教学目标:

1、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。

2、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,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。

3、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,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。

2、桥和塔的造型表现。

教具学具:绘画工具

教学过程:

一、组织教学:

二、讲授新课:

(一)引导阶段

说一说: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,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。

师: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,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与资料,大家完成了没有?

(1)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?

(2)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?

(二)发展阶段

1、欣赏教材中的范画,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。

(1)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?

(2)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?

(3)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,为什么?

2、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。

师: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?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。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。

3、作业要求: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,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。大胆的想象、构思,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,并添画周围景物

三、学生创作,教师辅导:

四、:表扬优秀作业

五、课后拓展

1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。大胆想象,创作出“未来的桥和塔”。

2、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(陶土、纸张等)。

《实用的小学美术教案八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