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处》教案

时间:2024-06-21 16:03:28
《周处》教案

《周处》教案
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周处》教案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《周处》教案1

教学目标

一、知识目标:

1、理解文章内容,把握人物形象,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。

2、体会文章详略得当、叙事简练、说理深刻的特点。

3、积累文言词汇、准确翻译课文。

二、能力目标:

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、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。

三、情意目标:

学习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。

教学建议

一、思想主题

本文通过接受批评、勇于改过自新,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,说明犯了错误的人,只要能勇于改正,弃恶从善,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。

二、思路结构

文章以时间为序,记叙了“为害乡里”“斩虎击蛟”“改过自新”三个情节,可分为三个层次:第一层,“年少时……而处尤剧。” 略写年少为乡里所患的原因。第二层,“或说处杀虎斩蚊……有自改意。” 详写为乡里力除两害,却不得乡里称颂,猛醒。第三层,“乃入吴寻二陆……处遂改励。” 详写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。

三、写作特点

1、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。

“凶强侠气”,从正面描写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,“为乡里所患”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。把列入“三横”,用山中之虎、水中之蛟侧面烘托暴犯百姓之凶强。

2、文章裁剪得体、详略得当。

本文裁剪得体、详略得当,使全文重点突出,疏密有致,结构紧凑。开头略写为害乡里的情况,为下文作铺垫。写同陆云的谈话,说明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,属详写。结局部分写改过自新的经过,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,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,故写作时一笔带过,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。

从局部看,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,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。

3。叙事语言简练。

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,“具以情告”四字把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,全部概括进去;“欲自修改”,表达了的悔改之意;最后两句写悔改的结果,语言极为简练。

四、组织课堂教学建议

教学《》可按照设悬念——通文意——学写法——谈感悟四大步进行。

设悬念: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“为乡里所患”、“义兴人谓之三横,而处尤剧”是怎么回事?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,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

通文意:引导学生熟读课文,掌握有关文言词语,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,准确翻译课文。

学写法: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。如:文章在叙事的同时,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:“古人贵朝闻夕死,况君前途尚可。且人患志之不立,何忧令名不彰焉?”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。

谈感悟:本文写“为乡里所患……终为忠臣孝子”的发展过程,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,启发学生谈学习感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、认识生活的真谛。

《周处》教案2

一、教材分析

《周处》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。本文文字浅显,人物形象鲜明;文章篇幅虽短,但作者谋篇布局,跌宕起伏,暗藏矛盾冲突。其中既有周处在年少时危害乡里,与虎蛟并为三害,为乡里所患,又有他知道“为乡里所患”,就入吴寻二陆,改过自新,终为一代忠臣的故事情节。本文线性过程清晰,交代了矛盾的产生、发展和解决三个阶段。然而横向的细节没有充分展开,这为情节的再创造埋下了线索,并给了同学更多的想象空间。

二、学生分析

我所执教的初一(1)班是我校的分层班,学生基础较好,有较强的阅读能力。经过一年的训练,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场面描写、动作描写。而本学期教材中出现了心理描写,因此有必要结合教材的知试点进行专项的片断描写。其二,学生比较熟悉这则神话故事。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这篇课文,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。

三、课堂教学设计

课题:周处

[教学目标]

一、知识与技能

1、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。

2、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,把握课文的主旨。

3、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。

二、过程与方法

通过朗读,整体感知故事情节

三、情感与态度

学习作品中人物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品质。

[教学重点]

分析周处的性格,把握课文的主旨。

[教学难点]

进行创造性的片断描写。

[教学方法]

说写结合加深课文的理解。

[教学过程]

一、导入:

从《陈太丘与友期》引出课文《世说新语》。《世说新语》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,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。

二、初读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

1、散读课文,读准字音。

2、复述故事情节。

三、再读课文,加深课文理解

1、问题一:在乡里人的眼里,周处是个怎样的人?

凶强侠气,祸害,是三横之一

2、问题二: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?

1)斩杀蛟和虎:勇猛、武艺高强

2)知道为人情所患:有自改意

3)入吴寻二陆:虚心接受,知错就改

四、创造性的片段描写

1、周处如何击杀蛟和虎?(动作描写)

2、乡里人互相庆贺的场面。(场面描写)

3、周处悔过自新的心理描写。

五、总结:

“知耻而后勇”,周处曾被乡里人认为是“祸害”,都能成为“忠臣孝子”,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。“有志者事竟成”,让我们一起记住文末的一句话:“人患志之不立”吧!

[布置作业]

1、抄写课文

2、词语积累,详见书本

3、继续完成片段描写

四、教学反思

(一)教学过程要有张力

从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,课堂教学存在着三个不合理:第一,时间安排的不合理:在三个板块的教学中,第一、第二个板块我用时28分钟。而第三个板块的片段描写只给了学生12分钟的时间,其中也包括让学生将描写写在练习纸上,可想而知,学生仓促起笔,效果就不甚理想;其二,教学内容主次安排不合理。本节课的重点应该落在片段描写。而我的三个板块的设计是平均分配用时,缺乏重点,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其三,学生活动设计不合理。学生 ……此处隐藏10978个字……句句变,神变,气变,境变,音节变,句字变。”(刘大櫆《论文偶记》)如此曲折变化,摇曳多姿,引人人胜。

(五)、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,而对他杀虎斩蛟、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?探究学习:

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,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。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,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,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“古人贵朝闻夕死,况君前途尚可。且人患志之不立,亦何忧令名不彰邪?”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,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。周处为害乡里,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。

五、教师引导:

把书读厚,是补充书中的情节,对书进行评介,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,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?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?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。所谓把书读薄,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。

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。

(1)、找出重点文言实词、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;

(2)、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、通假字等。

(3)、整理文章结构,归纳文章中心。文章的启示。

(4)、体会文章结构特点、语言特色。

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。

六、教师总结:

“知耻而后勇”,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“祸害”的,都能成为“忠臣孝子”,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,还总是信心不足,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?这一句名言吧:“人患志之不立。”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!

七、作业:整理本课知识要点。

短评:

抓亮点、拓思维,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

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,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?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,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,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,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,创新能力得以培养。那么什么是亮点?如何抓亮点?

所谓亮点,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,它含蓄而简练,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;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,通过对它的探讨,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。它是一篇文章的“文眼”。《周处》一课的亮点,我认为有这样几处,一是“凶强侠气”,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,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;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。二是陆云的话,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,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,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。

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,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。

发现了亮点,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,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,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,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,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。

《周处》教案10

教学目标:

1、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,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

2、掌握通过侧面描写,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

3、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

4、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,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。

教学重点:

掌握文言实词,翻译全文;

掌握通过侧面描写,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

教学难点:

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

教学流程:

一、 导入

1、历史上的周处

文韬:周处著有《默语》三十篇及《风土记》,也曾撰集吴国历史《吴书》。

《风土记》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,今人查考端午、七夕、重阳等等习俗,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《风土记》。

武略:孤军奋战,壮烈牺牲:(周处)自旦及暮,斩首万计。弦绝矢尽,播、系不救。左右劝退,处按剑曰:「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,何退之为!且古者良将受命,凿凶门以出,盖有进无退也。今诸军负信,势必不振。我为大臣,以身徇国,不亦可乎!」遂力战而没。

2、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,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?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?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《周处》中。

二、 初读课文,把握层次

1、自读课文,读准字音。 个别朗读

2、参考课下注释,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,要求:通过语速、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。 个别朗读

3、齐读课文,思考: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?

三、 围观恶少

1、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?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?

“凶强侠气”

2、“凶强侠气”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?

凶——凶暴乡人更相庆

强——强悍

侠气——任性使气,这里有“好争斗”的意思

3、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“凶”“强”“侠气”?

凶——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 三横

强——尤惧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

侠气——或说处……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

4、“凶”“强”“为乡里人所患”我们可以理解,但“侠气”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,为什么也会“为乡里所患”呢?你怎么理解?

引导学生意识到:“讲义气”的前题是“辨是非”

四、 内心的震撼

1、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?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?

2、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?——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

内心独白的要求:

有承前——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

有启后——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

(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,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)

五、 虚构的陆云

1、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,他做了什么事情?

入吴寻二陆

2、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,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“入吴寻二陆”呢?(引导学生从“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,终无所成”入手思考)
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,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,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

3、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?

学习再迟也不晚——明道理

前途尚有希望——析现状

立志必定成功——鼓信心

4、对比周处(238-299)和陆云(262-303)的年纪,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?

周处年少时候,陆云还没有出生,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

3、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?(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,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)

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,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,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,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。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,更加自然——是写作手法的进步

六、 复习巩固

1、通过这则故事,你获得了哪些启示?

2、完成课本后的练习

《《周处》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